骶尾部藏毛窦_Di Wei Bu Zang Mao Dou

名词百科作者:医百科日期:2020-07-22点击:90
概述

骶尾部藏毛窦是指发生于骶尾部含有毛发的窦道或囊肿。该病好发于20~30岁青年男性群体,肥胖及多毛体质者更易发。早在19世纪便对该类疾病有了报道。典型症状即骶尾部急性浅表脓肿,破溃后为一窦道,反复破溃,经久难愈。囊肿内常含毛发,伴肉芽组织。该病在欧美国家属多发病,二战期间,欧美军人长期乘坐吉普车,在这些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又有“吉普车病”之称。近年来,该类疾病在我国的报道呈上升趋势。


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久坐、肥胖、骶尾部外伤史等。有具体原因包括以下两种假说:

1.先天性原因

源于19世纪胚胎学的发展,认为藏毛窦的发生与发育密切相关,由于相关部位髓管残留物或骶尾部中央缝畸形发育导致皮肤内涵物形成囊肿,之中的毛发被解释为内陷的上皮存在毛囊。

2.后天性原因

1946年Patey报道1例理发师手指上发现藏毛窦,使先天性原因受到质疑。之后,较多学者认为藏毛窦的发生是由于损伤、异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走路、久坐等使骶尾部摩擦,臀中裂之间的毛发刺入局部皮肤,臀间裂有负吸引作用,可使脱落的毛发向皮下穿透,穿入皮肤,形成短管道,短管道进一步皮化,产生吸力,使毛发聚集于皮下脂肪内,于是皮下异物形成,一旦局部感染发生,便发病形成囊肿。


临床表现

骶尾部藏毛窦发生感染以前,患者症状不明显或仅感觉骶尾部皮肤增厚或发硬,轻微胀痛或不适。典型症状是在骶尾部出现一个表浅脓肿,局部可伴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自行破溃或被手术切开,流出少许脓液,少数引流口可以完全闭合,但多数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经常流水而形成窦道或瘘管。


检查

1.视诊

骶尾部中线可见1个或多个窦道,窦道口较小,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

2.触诊

在窦道口附近可摸到长椭圆形或不规则硬结区,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急性发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现,有触痛和红肿,排出较多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脓肿。

3.探针检查

探针探查可探入3~4cm,有的可探入更深,远端为盲端,不与直肠相通。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进一步帮助藏毛窦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造影可了解藏毛窦的范围、深度及走向。X线检查可鉴别骨质破坏性疾病(结核)及骶尾部畸胎瘤;腔内超声可鉴别诊断骶尾部藏毛窦和肛瘘。


诊断

结合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诊断。


治疗

1.抗感染治疗

只能控制症状,复发率极高,一般只用于手术的辅助治疗,保持局部清洁,如发生再现脓肿,应进一步行手术治疗。

2.生肌类药物

多是用于术后辅助换药治疗。

3.手术治疗包括

(1)窦道切除术  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重点在于处理切除后遗留下来的创面。手术在局麻或低位腰麻下进行。患者采用侧卧位,椭圆形切口,应将所有原发和继发病灶包含在内,垂直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骶骨筋膜为止,充分剥离剔除病变组织,一期缝合,这是最为理想的目标。但由于两侧边缘张力较大,故很难做到严密缝合,容易遗留死腔,存积渗血或渗液,导致感染或切口裂开,从而不能达到一期愈合的预期目的。为克服张力可做减张缝合或直接开放切口。有报道在藏毛窦切除术后创面中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用于藏毛窦切除术后创面中,可取得了满意疗效。

(2)皮肤成形术  对于病变范围过大时,可采用“z”字成形术。

(3)袋形缝合术  应用于腔隙较大的病例,切除窦道壁表面部分和上盖皮肤,清理腔内肉芽组织、毛发及皮脂等物,切口边缘皮肤与其下的囊壁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

对于骶尾部藏毛窦的手术治疗,应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灶位置、范围、切口大小等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最终目的是完整切除病灶,早期创面愈合。


预后

骶尾部藏毛窦经常反复发作,文献报道有个别癌变的倾向,但大部分患者经切除手术治疗后伤口可科彻底愈合,虽然需要时间稍长,但预后一般较好。若伤口出现溃疡易破,生长很快及霉菌样边缘等变化时应引起重视。


预防

1.注意清洁,保持局部卫生;

2.避免长期久坐;

3.清淡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肥胖;

4.穿衣舒适宽松,避免局部潮湿,皮肤破损。

参考资料

[1]范恒伟,徐鲁白,周斌,等.外科治疗骶尾部藏毛窦68例[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12:909-912.

[2]王明祥,刘丽霞,孙轶飞,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后创面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06:664-667.

[3]程先能,冯光静,卢小刚,等.试述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07:594-595.

[4]贡钰霞,周在龙,邵万金,等.4种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疗效比较[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05:623-626.

[5]马磊,张勇,刘广余,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骶尾部藏毛窦[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06:601-603.

[6]杨新庆,郑毅.尾部藏毛窦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7,02:83-84.

[7]李刚,王青云,覃达贤,等.藏毛窦的CT及MRI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11:825-826.

[8]傅强,崔立刚,陈文,等.骶尾部藏毛窦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01:86-88.

[9]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1600-1602.


下一条       上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