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综合征_Bi De · Pan Zong He Zheng

名词百科作者:医百科日期:2020-07-22点击:128
概述

彼得潘综合征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一般人,但也用于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在普及心理学上的描述。


病因

“彼得·潘综合征”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在过分保护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行为模式,习惯于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有些人不是不希望自己“长大”,也不是不想为自己负责任,只是缺乏勇气摆脱以往形成的种种依赖行为模式。


临床表现

1.不负责任

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爱怪罪别人。

2.缺乏自信

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3.依赖心强

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4.难于坚持

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5.关系障碍

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6.其他

穿着打扮如青少年,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好奇心强,爱尝试新奇事物,喜欢热闹气氛等。

患有该综合征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仿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检查

如果面对压力,总想逃避,想找一个依靠;在犯错时,也总以“我还小”这种借口来原谅自己或求得别人的原谅。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就要警惕“彼得·潘综合征”。


诊断

??在临床上与焦虑症、抑郁症和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有相似之处。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焦虑,因为存在社交障碍而不敢面对社会,病态心理更加明显,可能导致彼得·潘综合征。


治疗

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因为这类人本身想要自由,觉得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但是他自己幼稚的做法无法让人放心,所以需要长时间建立责任感。有些患者已经意识到了,也表示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但苦于无法改变。我们可以促其自问: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由此可见,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是走出“彼得·潘综合征”惟一的途径。


下一条       上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