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额窦炎_Man Xing E Dou Yan

名词百科作者:医百科日期:2020-07-22点击:67
概述

急性额窦炎发病30天后仍有炎症迁延者,称为慢性额窦炎。常在一定条件下急性发作,并常伴有慢性筛窦炎。前额部闷胀,患侧较明显。若额窦引流受阻,可出现头痛,可有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射性头痛。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筛窦炎,慢性蝶窦炎相鉴别。


病因

1.急性额窦炎

未能及时处理或治疗不当,使黏膜严重破坏,失去正常功能,而变为慢性炎症。

2.变态反应性

额窦炎、鼻额管黏膜水肿、纤毛输送功能降低,使急性炎症时的引流受阻,而变为慢性炎症。

3.鼻中隔高位弯曲

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道窦口复合体引流受阻。

4.气压性损伤

如航空速降、游泳跳水、潜水作业,均可引起额窦慢性感染。

5.全身因素

如免疫功能降低,糖尿病,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


临床表现

前额部闷胀,患侧较明显。若额窦引流受阻,可出现头痛,可有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射性头痛,鼻塞明显,常在上午较重,也可有持续性患侧鼻塞。鼻分泌物为黏脓性或脓性,以上午较多,常与头位引流有关。嗅觉减退。若有额骨骨髓炎,可形成额部流脓瘘管,多位于额窦前壁及其底部,该处骨壁中含有骨髓。


检查

1.前鼻镜检查

可见黏膜充血,中鼻道前上方有脓性分泌物。

2.头位试验

前鼻镜检查未见脓性分泌物时,可用1%麻黄素收缩中鼻甲和中鼻道黏膜,然后保持头正中位5分钟,再次检查鼻腔,看中鼻道有无脓液出现。伴有上颌窦炎时,可先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将脓液清除,然后再行头位性引流,以判断额窦炎的存在。

3.额窦X线摄片

取鼻额位和侧位,比较双侧额窦透光度,判断其中病变。双侧额窦大小不对称属正常情况,与诊断额窦炎无关。发育良好的额窦可有骨隔,亦属正常现象。

4.CT扫描

采用冠状面和轴位扫描,可显示额窦大小及范围、前后骨壁情况和窦腔内黏膜内无增厚。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包括用鼻黏膜血管收缩剂和抗生素滴鼻、置换术、理疗等,仅对早期轻症可能有效。

2.手术治疗

(1)鼻内手术  包括矫正鼻中隔高位弯曲、鼻息肉切除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等。此种手术适用于慢性化脓性额窦炎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但有额窦外伤史、额窦炎并发证史者不宜采用。此种手术也称为辅助性手术。

(2)额窦鼻内手术  患者仰卧,鼻内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在鼻外侧壁鼻根处行“V”形切口,剥离黏膜,切除钩突,开放前组筛窦。若中鼻甲肥大,应先行中鼻甲骨折移位,或做中鼻甲部分切除,凿去上颌突后缘,扩大鼻额管。手术中应注意鼻额管内后侧的筛板,术后复位黏膜瓣,额窦可用6mm的硅胶管引流,6日后进行冲洗。此手术操作比较简单。黏膜损伤较少,比较安全,不易造成鼻额管狭窄,而且额部不遗留瘢痕,不必要做更为复杂的鼻内额筛窦手术。若效果不佳,可行额窦鼻外手术。

(3)鼻外手术(额窦根治术)  ①Lynch手术。②额窦前壁骨瓣进路填塞术,该手术将额窦前壁骨瓣翻起,用移植脂肪闭塞窦腔,称之为额窦骨成形术。1904年Beck、Winker和Hoffmann将其加以改良。③鼻窦内窥镜下进路,本法是近20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其原理是使各鼻窦开口保持充分的通气和引流,窦内黏膜炎症可以逐渐消退。治疗慢性额窦炎时,必须清除前组和中组筛窦病变。④额窦颅骨化消除术,适用于颅窦后壁骨折,有预防颅内感染和保持额部外观凹陷的优点。


下一条       上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