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定量(Ⅱ,Ⅴ,Ⅶ,Ⅹ,Ⅷ,Ⅸ,Ⅺ,Ⅻ) _ningxueyinzidingliang

名词百科作者:医百科日期:2020-07-22点击:110
概述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有凝血因子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等。凝血因子活性是通过其纠正乏因子血浆所致的凝固时间延长的能力而测得。对稀释的受检者血浆与乏因子血浆的混合物所测得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凝血酶原时间(PT)与受检者血浆的凝血因子活性成负相关。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如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测定用APTT测定。外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如因子Ⅱ、Ⅴ、Ⅶ、Ⅹ)测定采用PT测定。


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定量是对血液中凝血因子含量进行测定,含量或活性减低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测定各个凝血因子的活性,有助于判断血友病的类型,血友病的轻重程度以及某些病理情况下的凝血状况。

1.降低:(1)Ⅷ:C降低见于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2)因子Ⅸ:C降低见于血友病C,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口服抗凝药等;(3)因子Ⅺ:C降低可见于先天性因子Ⅺ缺乏,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4) 因子Ⅻ:C降低可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脏疾病等;(5)因子Ⅱ:C ,因子Ⅴ:C ,因子Ⅶ:C ,因子Ⅹ:C降低,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获得性凝血因子降低,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口服抗凝药及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等。

2.升高: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正常值参考范围

参考实验室报告。


下一条       上一条